鄞州博物館平面圖:
寧波(鄞州)博物館俯瞰如一艘在寧波大地上行駛的歷史之船,仰視猶如從大地上隆起的山脈。由中國美術學院風景設計研究院設計的寧波(鄞州)博物館方案,從7個來自德國、法國等國的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最終奪魁。該方案經(jīng)過深化、修改后,成為寧波(鄞州)博物館正式的建筑方案。
寧波(鄞州)博物館中選方案是一個對地方文化深層次探索,并富有創(chuàng)意的方案。建筑造型規(guī)整而有變化,頗具現(xiàn)代感,并試圖通過挖掘建筑和文化的基本元素,運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工藝手法進行強有力的表現(xiàn),特別是外立面的開窗法和外墻用瓦片砌筑等想法獨特,更具地方特色,充分體現(xiàn)了博物館本身也是一件“展品”的理念。同時,專家們也指出了該方案的主要缺點,“尺度過大,造型處理略顯生硬,建筑層高尺度感不明,內部功能分區(qū)欠妥當,面積使用率偏低,自然采光和通風需要改善,結構上存在抗震性能不佳和轉換層增加造價的問題”。
在很多人眼里,歷史并不僅僅只是已逝去的時光和事物,它是我們認識現(xiàn)實的可靠的參照系,是人們逃避喧鬧的現(xiàn)實社會的避風港。作為陳列、展示、宣傳人類文化和自然遺存的重要場所,博物館不單單是對一個地方歷史的見證,一座博物館就像是一部發(fā)展史冊,站在時間長河的今天,俯瞰浩渺的時空阻隔,我們通過文物與過去對話,為人們提供了了解過去,接觸過去,在歷史的氛圍中回到過去的機會。從這個角度而言,博物館更是肩負著保護文化遺產(chǎn)、弘揚民族精神、傳播科學文明、提升國民素質的使命。
鄞州區(qū)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境內就有原始人類居住。1973年冬發(fā)現(xiàn)的原始公社遺址,已有5000年的歷史,其文化年代相當于河姆渡文化第二層。這里人文薈萃,唐代詩人賀知章、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南宋詞人吳文英、學者王應麟、臺灣文獻初祖沈光文、史學家萬斯同、全祖望都在鄞縣留下了歷史遺跡——肥沃的歷史土壤、深厚的人文底蘊給鄞州區(qū)“孕育”博物館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條件。 (責任編輯: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