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人營造的創(chuàng)始人 王灝
“中國當代年輕的建筑師都應該到鄉(xiāng)間去,這是最廣袤的一片土地和試驗場,與商業(yè)設計不同,私人住宅比較小,是完成度最高、最自由的一個領域。”佚人營造的創(chuàng)始人王灝說。這位希望能建造100套民宅的建筑師,在過去的4年里,已經和他的團隊在江浙鄉(xiāng)下建造了十幾套私人住宅。對他來說,私人住宅是他的主業(yè),而自家的房子是第一個試驗場。
2009年前后,一張寧波鄉(xiāng)下的住宅照片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棟住宅是徹底城市主義的建筑:它放棄了一般住宅由內而外的設計方式,選擇以形態(tài)操作為切入點,保留了普通民居的圖騰式雙坡屋頂,喚起人們對“家”的向往,然而高層沒有呈南北水平排布,而是呈正交十字重復疊加,每上一層樓,房屋都扭轉90度,與下一層的樓頂相銜接。它突兀的樣子在中國鄉(xiāng)下實屬鶴立雞群。從2007年起,王灝和他的“佚人營造”在春曉村設計建造了“庫宅”(2007-2009年),“磚宅”(2009-2012年)及“柯宅”(2011-2013年)三座民居房,這是他們的起點。
不得不承認,正是這幾幢鄉(xiāng)間的住宅“拯救”了他。
生于1978年的王灝算是建筑行業(yè)比較年輕的建筑師了,他畢業(yè)于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和許多年輕建筑師一樣,剛畢業(yè)的時候,他也選擇了在同濟設計院上班。07、08年前后,他正是憑借這三棟私宅,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這幾套房子的設計起源也很簡單,按照寧波鄉(xiāng)間的傳統,子輩要將父親留下的房子翻新和改造,自家的房子就成了王灝第一個試驗場。王灝覺得自己很幸運,也認為“自宅”是他今后難以逾越的高峰。“最初的這三套房子,其實很笨拙,在今天看來也有很多瑕疵。那時我們人手太少,許多細節(jié)都沒照顧到。但這幾套房子拯救了我。正是因為它們,加之經歷、性情,我慢慢走上了鄉(xiāng)村私宅的設計道路。”
很快,王灝便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元月,被叫作“佚人營造”,“佚人”是對傳統工匠的指稱,他們當時的初衷,是希望在無名的狀態(tài)下,兼用現代與傳統建造出作品。工作室并不大,王灝是創(chuàng)始人和主設計師,他聘請了兩三位助理,工作室的活動范圍在和寧波之間,建造活動也圍繞著江浙展開。工作室只負責設計,固定的幾個工程建筑團隊負責建造。
在鄉(xiāng)村蓋一套房子,全部花費大概在60萬-100萬間,佚人營造的一般收取總造價的10%作為設計費,包含室內設計的話是15%。一套房子的設計、建筑周期是2年,他們正在以每年2套房子的速度推進,將來的量可能會更大一些。
建筑稱得上是一種高級定制,在任何地方想當好一名建筑師都很難,這是幾乎是公認的。加之中國的競標制度不完善、建筑事務所大多是流水線式的生產,年輕的建筑設計師想最大限度的實現自己的構想。而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后,這種自由和此前他在設計院的經歷過于不同,以至于他被問到從業(yè)心得的時候,他脫口而出“年輕設計師都應該到鄉(xiāng)間去”。
一個房子從開始建造到建成,他是一個前前后后會去現場跑50次的人。王灝在接受《好奇心日報》的采訪時認為,商品房還是滿足普通人低檔次的需求,不管是建筑還是設計上,都很不令人滿意。好多建筑的環(huán)境都是由開發(fā)商決定的,這是從利益的角度做出的決定,如布局、綠化、外墻面等等,人們拿到的都是次成品,可以說是比較差的住宅作品,很多人面對房子,又覺得沒有選擇,其實買開發(fā)商的房子,這并不是唯一的途徑。
“我很幸運,在寧波的鄉(xiāng)下,有許多有趣的甲方。你沒發(fā)現嗎,不論是莫言也好,賈平凹也好,真正有趣的人,都多多少少和農村有些關聯。”與其他大型的建筑相比,房子更像是業(yè)余的建筑。它自發(fā)的建造,更基本,緊扣當下的生活,是瑣碎的。人們從鄉(xiāng)村攫取財富已經快60年了,想要發(fā)展農村,最重要的還是知識、人才、財富的回流。在鄉(xiāng)下建造房屋,也著實是鄉(xiāng)村美化運動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