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5-08 19:02來源: 作者: 點擊:次
中核集團原來就出口過核電機組,而且是我國唯一具有批量化出口核電機組能力的公司。但此次“華龍一號”開工,中核集團上下仍是興奮不已,激動萬分。
‘華龍一號’的開工標志著我國進入世界核電的第一陣營,如果把以前的核電出口比作為借船出海,如今可以說我們有能力造船出海了!敝泻思瘓F總經(jīng)理錢智民信心十足地說。
潛心打造出!按蟠
“國際同行對‘華龍一號’很感興趣!敝袊こ淘喝~奇蓁院士最近參加日本原子力產(chǎn)業(yè)協(xié)會年會時發(fā)現(xiàn),很多參會代表非常關注我國“華龍一號”的情況。
受人關注的背后,是中核集團員工整整17年的努力奮斗。
1997年一個靜謐的午后,在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老基地一棟辦公樓里傳來一陣陣激烈的爭論聲。
原來是有十幾個技術人員正在討論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方案的主參數(shù),因為是中國自主研發(fā)的技術,大家都暢所欲言。當時并沒有人預料到,他們的爭論成為了“華龍一號”孕育17年的起點。
核動力院科技委副主任、原副院長張森如曾長期擔任核電工程項目技術負責人,他告訴《經(jīng)濟日報》記者,早在1996年,原國家計委在上海組織召開了關于核電發(fā)展的研討會,提出國家發(fā)展核電的方向不再是60萬千瓦級,而是100萬千瓦級,這促使大家萌發(fā)了自主研發(fā)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的念頭。
那幾年,我國的核電技術已有長足進步,第二代核電技術逐漸定型。但遺憾的是,二代核電機型CNP600、CPR1000均是法國進口機型M310的改進型,在堆芯設計,特別是在燃料元件設計制造技術上,不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ǎn)權,不能實現(xiàn)出口。
為了突破核電技術發(fā)展長期受制于人的困局,從1997年開始,核動力院在CNP600“121堆芯”、CPR1000“157堆芯”的基礎上,自主創(chuàng)新地提出“177堆芯”的概念,功率確定為100萬千瓦,這就是“華龍一號”的前身。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發(fā)生了核事故。為應對世界核電形勢變化,中核集團公司在現(xiàn)有技術水平上,又啟動核電技術重點科技專項,研發(fā)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三代核電技術ACP1000。這個項目被視為中核集團占領核電技術制高點的重要標志性工程,肩負著帶動核電相關領域關鍵技術提升、實現(xiàn)工程化應用、真正樹立我國自主核電品牌、實現(xiàn)核電“走出去”目標的使命。
2013年4月,在國家能源局和國家核安全局的指導下,中核集團和廣核集團將各自的百萬千瓦級技術進行融合,形成我國自主知識產(chǎn)權、自主品牌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
“10多年的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華龍一號’經(jīng)歷了諸多‘從無到有’的突破,憑借著對技術的不斷追求,我們的夢想一步步向現(xiàn)實邁進!薄叭A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如此表述這段曲折的夢想之路!